|
DC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大的潜力,而在于它是否有发挥这些潜力的机会。
本刊记者 启言
对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来说,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可能只是一个艰深晦涩的概念。但是放在整个互联网经济的框架之中,IDC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
IDC是互联网的基础资源,它能够提供高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和高速接入服务,是应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需求而产生的。互联网经济越是发达,互联网上的内容和应用资源就越多,相应的对IDC的需求就越大。可以说,IDC是互联网发展的晴雨表。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IDC的功能已经从基础业务如主机托管、带宽出租、服务器出租等拓展到网络安全服务、代维服务和数据存储等增值业务。随着中国信息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的出现,将来IDC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但是IDC究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大的潜力,而在于它是否有发挥这些潜力的机会。中国的IDC产业发展一直面临体制困境。
被垄断的市场
从目前IDC的市场构成来看,电信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所占的份额在6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行业主导者。但是回顾IDC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民营企业才是IDC市场的拓荒者,而且曾经取得市场优势,但是电信运营商凭借自身的网络基础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规模优势,迅速跟进并超越民营IDC,进而确立了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在IDC领域,电信运营商无疑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此外,其本身的资金能力也非常强大,不论在机房的建设、服务器的购买、对电力成本的承担能力上,优势都很明显,民营IDC根本不是对手。两者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等的竞争,其结果不是资源的优化利用,而是电信运营商垄断优势的不断加强。
大部分民营IDC是依附于电信运营商的,需要从电信运营商那里购买带宽、租用机房和线路开展业务,自建机房开展业务的民营IDC很少。所以在上游的电信运营商,实际上握着民营IDC的生死牌,只要提高租金,或者进军中下游的业务,对民营IDC来说,都是很难承受的。
早期的IDC业务发展上,电信运营商和民营IDC还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如电信运营商的IDC业务主要集中在托管服务,主机出租服务等,是在IDC价值链的底层。而民营IDC则凭借自己与互联网企业结合更加紧密,更了解它们的需求,运作更加灵活的优势,推出了一系列的增值业务,这些增值服务有负载均衡以及集群服务、Web Caching 服务、VPN 服务、网络存储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等,以差异化的优势在IDC产业链获得了一席之地。
而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出现了“上下通吃”的趋势,从基础业务向增值业务发展。例如中国联通提出了从基础服务提供商向宽带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理念,中国电信也不例外,在厦门电信,几乎所有民营IDC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它们也都可以提供。随着电信运营商进入传统民营IDC的领域,两者之间的竞争呈现同质化的趋势,大量的民营IDC企业被挤出市场。
民营IDC直接受到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的影响。中国电信曾经在中国移动的竞争下,固话业务大幅萎缩,于是把宽带业务作为重点来抓,收回了原来租赁给民营IDC的资源,大举拓展IDC业务,给民营IDC造成很大压力。
原瀛海威总裁张树新曾经表示,中国的IDC业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这个“乱”是指,本属于上游的电信运营商和下游的专业IDC公司的业务范围界限不清,没有专业分工的结果是业务和市场混乱。“5年前,我就指出IDC就是一种电信业务,是传统电信业务向新型的数据业务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业务形态。既然是电信业务,在电信资源垄断的中国,民营公司和同时也想吃这块蛋糕的电信,必然会有一些冲突。”
而一旦产生冲突,受害的总是民营IDC企业,民营IDC基本不具备与电信运营商讨价还价的资本。在运营商的挤压下,不少民营IDC退出市场。而没有退出市场的民营IDC只能谋求转型。有些民营IDC结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推出一系列的创新服务。例如世纪互联依托自身在机房方面的实力,推出全程服务模式。在保留单线、双线、全线网络接入、多点机房托管和全国分布式部署等传统IDC服务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业务需求的服务,以降低用户的经营成本,以此获得进一步成长的可能。
现在民营IDC能够继续存在,完全是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跃程网新求变的结果。但是即便这样,IDC产业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国内提供主机托管和租赁服务的IDC数据中心达到数百家,电信运营商与民营IDC之间,以及民营IDC彼此之间,业务越来越重叠,于是价格竞争成为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形势对民营IDC来说更加不利。
如果有一天电信运营商成功将民营IDC企业挤出市场,自己一个人玩儿,可预见的结果,恐怕不是ICP乃至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受益,而是IDC服务价格的回升。垄断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IDC业务的发展上。探索出一条促进IDC市场自由竞争的道路非常重要。
互联互通的难题
对资源的垄断仅仅是体制性困境之一,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以后,电信网络实际上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网络一直存在互联互通的难题,并成为长期制约我国IDC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于不能互联互通,ICP选择IDC服务商时必须考虑该服务商所提供接入的网络是否与它们面向的市场区域符合,这就限制了IDC服务商的市场范围。而如果想突破这一限制,IDC企业必须同时与两家运营商合作来提供IDC服务,成本增加很明显。
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根源是电信运营商的私心。某些电信运营商为达到限制竞争对手发展的目的,将为竞争对手提供互联互通服务看做是自掘坟墓的行为,通过人为设置网间通信障碍,导致全网接通率大幅下滑,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此举对互联网用户和相关产业如IDC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基调网络和中国IDC圈在2010年曾经合作调查互联互通问题,得出的结论显示:有25%的城市互通延时性处于警告状态,如上海电信与北京网通之间,南京电信与沈阳网通之间等。访问丢包率大于10%甚至超出20%的情况超过10%。其中武汉电信访问北京网通和沈阳网通的延时性和丢包率都存于异常状态。互联互通问题经过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现在是中国联通)多年的协商,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IDC业界呼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在2008年举办的IDC年度大典会议上,亚洲商港总裁符德坤(微博)炮轰电信的南北互通问题,甚至略带戏言说,如果台湾都统一了,南北互联互通问题还依然如此恶化还没有解决的,将是不能被接受的,他可能会选择退出。“尤其让视频服务提供商不能接受的是,一个国家的电信事业,却要视频网站服务提供商买两份单,这简直形同掠夺。”
一方面是电信运营商出于私心打击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还能借此逼迫互联网企业给自己缴纳更多的费用,电信运营商的算盘打得太响了。
除了直接给IDC业务造成障碍,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道关卡,并反过来再次伤害到国内IDC产业的发展。因为IDC业务与互联网经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是ICP等互联网企业的需求塑造了IDC这样一个产业。互联互通所造成的成本不仅分摊在IDC身上,还包括ICP,甚至延伸到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可谓危害甚广。
在当前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如果电信网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那又何谈三网融合?其实广义上的互联互通问题并不只包括电信网络的南北分拆,还包括广电网和电信网的分割,广电网成为独立于电信网络的一个专网。由于广电网的落后(单向网络),以及广电条块分割的体制,广电网也无法融合为统一的网络,更别谈与电信网的融合。互联互通的缺陷直接导致三网融合业务受限。巨大的产业机会摆在面前,却因为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而不得不搁置。
而这一切最终都要归结于体制性的原因。广电与电信的利益之争以及电信运营商内部的利益之争,都是造成互联互通问题的罪魁祸首。来自IDC产业的呼声,其实代表了整个互联网界的呼声,甚至由此延伸到整个信息产业,都希望互联互通问题能够早日解决。
网间结算中的“特权”
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必然会产生网间结算的问题,当自身的用户访问其他网络时,就需要向其运营商支付网络使用的费用。由于中国的电信骨干网资源主要掌握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手中,国家为补偿它们在骨干网上的投资,规定网间结算的标准为其他的运营商向其单项结算,这就给了它们在网间结算定价上的“特权”。
同样出于打压竞争对手的考虑,某些电信运营商实行了网间结算的差别定价,对竞争对手的定价高,对普通客户定价低,而且价差极为悬殊,两者比例最高可能达到10:1。这就限制了其他运营商IDC业务的开展。例如很多广电背景的企业进入IDC市场,但是由于它们不具备宽带接入的能力,只能向互联网接入的主导运营商购买带宽,受到的制约特别大。不仅接入成本高,而且还可能遭到封杀。深圳天威视讯从2004年开始发展宽带接入业务,深圳电信一度以不出租宽带资源的手段对其加以封杀。
这实际上变相地设置了IDC业务的准入门槛,只有电信运营商接受的企业,才能进入这一市场,这充分的体现出垄断的优势来,大大妨碍了IDC市场的自由竞争,累及其他互联网企业。
因此,在互联网接入上,逐渐兴起了一套“潜规则”,即那些在网间结算标准上被刻意打压的运营商通过向第三方代理(如中国联通的IDC业务代理)购买带宽的方式接入骨干网,从而避开高昂的宽带接入费用,同时也给了第三方代理一个很大的利润空间。
这实际上是对骨干网运营商特权的削弱,从促进市场竞争的角度讲,完全合理,因为确实在宽带接入上,价格有下调的空间。但是却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清理穿透流量的行为时有发生。而清理的对象主要是骨干网运营商的地方分公司的IDC业务代理。每一次清理行为,都会冲击到国内的IDC企业,给它们的营收造成困难。
也就是说,国内的IDC代理商不仅要“委曲”地向电信运营商租赁带宽,还要接受它们的指示,不能将这些带宽转卖给它们刻意打压的竞争对手。可见宽带接入资源的垄断,对国内IDC市场造成的潜在影响多么巨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三网融合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广电运营商意欲改造自己的网络,进入宽带业务市场,从而成为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对手。所以去年的清理穿透流量的行为,实际上是以打击广电为主要目的的。而历史上,不同运营商之间彼此争斗的情形时有发生,最悲惨的是,IDC企业也总是被牵连受累。
为了摆脱在宽带接入上的劣势,包括中国移动,广电等运营商在内,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IDC。互联网上的内容资源大部分都储存在IDC之内,拥有了自己的IDC,就能使大量的内容资源在自己的网内运行,避免走其他运营商的网络,从而减少网间结算费用的开支。这样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从整个产业的高度看,实际上造成了IDC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而且自建数据中心存储内容资源,会导致其他网络接入用户的访问,导致自身网络的拥堵,降低用户的体验,因此,即使是中移动,也非常审慎的发展IDC业务。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在不断的扩大它们的IDC业务,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投入到它们的怀抱,在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之下,垄断再次被强化了。
就像通常的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一样,依靠宽带接入上的垄断地位获得在IDC领域的优势,有可能使电信运营商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云计算在中国的落地,使国内的IDC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民营IDC希望进入这一领域,但苦于没有资源支持,电信运营商却又因为云计算产业不明朗,而采取保守的市场策略。与之形成对照的却是国外的互联网巨头大举进军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双方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所以,IDC要想走的更远,必须摆脱体制造成的困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自由的空间,IDC才能有更大的舞台。
来源:互联网周刊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