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十多年来,您一直为中小企业服务,对“中国老板”这个群体,您有什么印象?
宋新宇:我在德国呆了近17年,德国的中小企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是隐形冠军,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但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像是一群没人管的“野孩子”,给人一种自生自灭的感觉。
中国老板是勤奋、上进,很有勇气的一群人,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商业眼光和嗅觉,但大众对他们多有偏见。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推广业务的办法之一是培训产品免费试看,四周后客户要做一个决定,要么将产品寄还给我们,要么给我们汇款。我们发现,有93%的老板都是按规矩行事。同时,我觉得他们是中国最爱学习的人群之一,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确实如此。因为竞争,必须学习,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老板的学习能力很强,这也意味着他们也是最善变的一群人。然而很多人对他们的强烈印象却是“刚愎自用”。因为人们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角度和立场,老板的角度和员工不一样,就如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去和员工做沟通,但不是判断力的问题。如果是生意上的事,一个是老板的判断,一个是员工的判断,我信老板的。因为他是用心去感受,有可能不那么理性,但直觉通常是对的。
当然,中国老板问题也很多。就学习来说,也有相当一部分老板不爱学习,爱学习的人中,90%的人又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原因与中国教育给人的刻板印象相关—“学习≈痛苦”,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上没有提供真正适合老板的优质的学习产品。
CBR:在罗兰·贝格,您服务的多是大企业,转向服务中小企业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宋新宇:当时我要创业时就在想,我都能给大企业做咨询,中小企业还不简单?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差别非常大。大企业有规模,通常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运行,资源要比中小企业丰富得多。企业规模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式方法。大企业缺人,可以让人力资源部去招聘。但中小企业要招人就不一样了,比如要招一个负责财务的人,老板就要开始算账,精打细算。大企业面对的更多是一些专业性问题,比如说要提高企业某方面的运营效率等,需要的更多是细节上的专业化的帮助,但中小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系统性的。
CBR:能否具体展开谈谈?
宋新宇:对我来说,首先是“语言问题”。外企出身的人,常常三句话里就有一句是英文,离开了专业词汇就不会表达。这到中小企业就行不通了。在最开始的两三年我都在调整自己的语言。现在听我的课,你会发现全是大白话。
其次,处理问题的时间周期不同。在大企业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是一两年,但在中小企业最多按月计,这是非常大的区别。它就是要快、要灵活,等不了。
第三,中小企业在资源上非常缺,尤其是用人非常慎重,主要原因是磨合非常困难。老板和所谓职业经理人的配合大部分是不成功的。但在大中型企业会好得多。因为职业经理人本来就出身于大中型企业,同时大中型企业对结果的期待周期会更长一些,可能至少三年,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可能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双方的期望互相对不上。这个期望通常不是指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在这方面大多数老板都很大方。问题在于老板通常会认为:我给了你这么多机会、资源和平台,你应该尽快做出业绩来。他们不了解要想彻底改变一个企业需要花时间,他们缺乏耐心。
此外,还有很多老板对人才的看法是不对的。有些是把人不当人使,认为我给你钱你就得怎么样;有些是对人才很爱惜,也愿意花大价钱,但不会管理,不会授权。人来了,事还抓在自己手里。还有很典型的一点是对专业人才的使用上普遍存在问题。对于专业人才的技能,老板大多是不懂的,他们有专业的做事方法,但通常会与企业现行的做法相冲突,大多数老板处理不好这些冲突。
顺带谈谈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他们到新公司后常常什么都看不上。先检视周围的人,照他的标准,原来老板用的人没有一个是合格的。怎么办?先提出改变的期望,但他的期望也要求很快,比如三个月就得跟上自己。这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第二招就是换人,换人后发现结果更糟。其实,任何一个中小企业能在市场活下来都有它的独特性。一个外来的经理人,如果不能够静下心来理解企业的独特性,用过去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惯性地操作,存活率肯定不高。
CBR:您觉得“中国老板困境”的根源在哪里?
宋新宇:做老板压力很大,很累,风险很高,很孤独。不易之处有三:一是老板没人管,只能自己管自己;二是老板没人教,什么都得自己去琢磨,摸着石头过河;三是老板的角色与该做的事情飘移不定,随着时间推移必须不断变化,但没人提醒老板该改变和改变什么。同时,中国老板是支“杂牌军”,背景也比较杂,有农民出身、部队出身、科技人员出身,什么人都可能当老板,每个人都是带着原先职业背景去做的。但当老板要求的能力恰恰是全面而不是单一的,他的背景往往会限制他。第三是培训市场本身的问题,产品杂乱无章、鱼龙混杂,让老板们无所适从。
老板培训“水很深”
CBR:有人说,“大师们”在江湖中风生水起是因为“中国老板”饿极了,脏不脏的不管,有的吃总比没的吃要好。您怎么看?
宋新宇:对于老板来说,爱学习还要会学习。我有个客户一年花30万去学习,听张大师一堂课回到公司是一套,听李 大师一堂课回到公司又是一套,最后公司乱了套。“大师们”的诉求很简单,老板要想成功,我这有“药”,你吃了就会成功。但老板要有自己的判断,千万别指望听一次课能解决什么问题。一个企业要想做好,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学习是一个过程,老板的能力提高了,而后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面对的问题。我给老板们提个醒:当你开始崇拜某人时一定要警惕,它有没有可能变成邪 教?这将不仅伤害到老板,还将伤害到他的家庭、企业和员工。当一个人在传授管理知识时,把人往宗教的方向去引导,我是很害怕的。目前市面上的老板培训行业 “水很深”。
但这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有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精神上是有一些迷失了。老板阶层可能感觉会更强烈一些,他们的财富快速膨胀,经历的事会更极端一些,对自己的反思和追问也会更多。但我觉得这是阶段性的,在精神食粮的市场上也有竞争。比如,稻盛和夫的思想我比较推崇,因为它是平和的,他说的那些东西没什么了不起,却又非常了不起,都是儒家的“老东西”,只不过我们有点淡忘了,他提醒了你一下。他的好处在于他身体力行并且成功了。
回想当初罗兰·贝格刚到中国时开拓市场时,非常艰难。那时是“点子公司”的天下。我们说的东西,首先人们听不懂,其次,做项目要三个月,“点子公司”却号称一天就可以搞定所有问题。然而“点子公司”在2000年前基本就全部消失了。现在的咨询行业还有很多问题,但大家至少“穿着马夹”走正规道路了。管理培训行业比咨询行业还要落后十年,踏踏实实将培训产品专业化、正规化、精细化,一定是管理培训行业未来的出路。
别指望用原来的方式再活五年
CBR: 对于中国老板来说,提升自己的“正道”在哪里?
宋新宇:“正道”是老板要做独立的、有判断能力的人,不要害怕自己的判断会出错。韦尔奇、乔布斯这样的人不也都是通过犯错误才做成一些事?第二是给自己的学习定一些标准,要问问自己学的东西是不是专业和系统的。第三,学的东西要扎实,管理上的事,道理我们要懂,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归结到措施、归结到工具,将管理理念落实。
不仅是老板要学习,员工更要培训。培训是一个企业必须做的事。我是建议企业要拿出0.5%~1.5%的销售收入投入到培训中去。培训是除了产品研发投资之外性价比最高的投资。第二,虽然培训效果没有办法定量地去衡量,但可以定性地去评价。一次培训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做系统培训。系统培训会让企业起一些定性的、看得见的变化。比如说,原来没有掌握的知识,现在掌握了;一些知识原来就知道,但比较零散,现在系统地明白了;原来一项技能不会操作,通过培训知道了,而且越来越熟练了????
CBR:“正道”对应的是“真问题”,就当下来看,您觉得中国老板面临的“真问题”是什么?
宋新宇:首先,一个企业由小变大的过程是企业逐渐走向专业的过程,这就必须使用专业的人,但老板如果对专业人才有错误的期望,不能帮助他们融入公司,这个转换的过程就会非常艰难。对于专业人才,很多老板都是叶公好龙,需要反思自己。
第二,绝大多数老板对研发和产品不够重视,这与他们过去的生存环境直接相关。过去机会多,但未来行不通了。对老板来说,要转这个弯是很难。第一要花钱投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坎,但更大的问题是他不知道怎么做。研发不是投入就能完成的,它背后蕴含的是管理逻辑,需要专业人才,而用专业人才又会出现前面提到的问题。
过去,中国老板们始终对营销很重视,但对产品不重视。如果老板不将关注的重点从营销转向产品,未来的日子将会很难过。中国企业现在都在面临转型,这和整个国家大势是一致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是要降下来的,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肯定会更高,对数量的要求会减少,而质量就体现在产品上。老板们要给自己定一个指标,你能不能把你的营业额的3%~5%,甚至10%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上?(对中小企业而言)
第三,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不太清楚目标客户是谁。对于这一点,很多老板可能会不服,我当然有目标客户!是,虽然大家都有客户,却都在笼统地竞争,谁都不愿意退一步去钻研一类客户,每个人都要占领所有市场。未来中国老板们要做的是裁减客户,而不是扩大客户。
最后一点是,老板们要切记,别指望国家能帮你,别指望经济会回暖,即使回暖了,也已经是另一个经济环境了,别指望用原来的方式再活五年。
(宋新宇 易中公司董事长,曾任罗兰·贝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文章来源:创业帮杂志
作者:潘东燕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