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资本寒冬被媒体和创业者反复提起,创业进入降温期,外卖和出行的热度回落也算周期中的正常现象。可有些曾火遍创业圈、用大量补贴开拓市场的创业者们,在降温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被“冻坏了”。
狂欢落幕,虚热退潮。相比2016年年初,频繁在各个群饭点刷屏的外卖红包不见了;打车的人和接单的车都越来越少,甚至像回到了打车大战前夕,叫个出租车比网约车更快……
资本寒冬被媒体和创业者反复提起,创业进入降温期,外卖和出行的热度回落也算周期中的正常现象。可有些曾火遍创业圈、用大量补贴开拓市场的创业者们,在降温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被“冻坏了”。
创了几年业,本该面向普罗大众的产品,结果目标人群还是创业者,所有的打法都还没有离开这个圈。
“现象级产品”的倒退
每当有“现象级产品”刷屏朋友圈的时候,不少人不屑一顾,更多人则暗地里羡慕。“刷屏朋友圈”、“刷爆服务器”仍是诸多创始人的“梦想”,但那些突然被好运砸下来的“现象级产品”,好像都逃不过只是在朋友圈刷了一次屏的命运。
脸萌、魔漫和足记都曾在朋友圈风靡一时,现在几乎一点影子都没有留下。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西少爷肉夹馍,同样没逃过门可罗雀、关店连连的结局。更为明显的表现,知识电商、快问快答等的模式近半年来在创业圈内被人捧如至宝,创业圈外还是鲜少有人问津。
现象级产品很难持续吸睛,但如果总在创业圈内花式赚创业圈的钱,最后难免被圈内的冷暖景象所迷惑,局限住目光,失去跑出盈利模式的机遇。
都说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被瓜分干净,机会不在,实际上,移动互联网普及这几年间,有广泛的人群远没有被创业者所触及,市场仍然没有被很好的打开。
能不能从普通消费者身上收获价值和回报,才是创业者们当下该仔细思考的正经事。
是时候跑出创业圈了
有两个信号在不断提示创业者,2017年,是该为跑出创业圈做好准备了。
其一,投资机构普遍、持续趋向“有钱但谨慎”的状态。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就已达到3.3万亿元,且2016年新设立的引导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与2015年全年相当。另还有个人LP、天使的个数不断增多。
投资机构不差钱,不代表今年的融资变得乐观。根据微链APP数据统计,2017年1月的融资事件只有128起,总融资金额为416.8亿人民币,同比2016年1月,数量与金额均下降了一倍左右。
开年回来,也有许多投资人已经沉浸在收项目收到手软,看项目看不过来的状态里。拿到高融资的早期项目不少,抛开空谈、故事、情怀,他们更看重这些创业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
其二,创业公司的两极分化也愈发明显。
一端是大型创业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转向从1到N的蜕变。美团点评成立30亿的消费产业基金,引进腾讯、新希望等“新旧”企业相结合的母基金,布局上下游产业链。滴滴则开始重组架构,形成两大出行事业群,逐渐向规模化、集团化迈进。
另一端,不成熟、没有形成现金流或者盈利闭环的公司,倒下的风险越来越大。估值5亿的光圈直播以“留下300万欠薪、CEO失联”的惨烈姿态关闭,订房宝宣布停止服务,另还有一大批直播平台和电商倒下……可能未来,很多闻所未闻但估值很高的创业公司,都会相继死亡。
创业不断下沉,不止是创业公司到了必须要跑出创业圈的时候,巨头也在将触角伸向更广泛的人群。阿里巴巴和零售业巨头“百联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就是要把自己的根基扎到更深的地方。
潮落无非是创业公司“大换血”的间歇期,认清现实跑出创业圈,或许才能找到创业生存的更多可能。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