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几乎切入了所有传统金融的领域。
而唯独一个百万级别的市场,让他们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这就是浩如烟海的票据市场。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 年的统计显示,票据累计承兑量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34.72%。
“中国真正懂票据的人,少之又少”,银承库的CEO王唯东曾说。
百万亿市场,如此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互联网玩家为何会如陷入迷宫中,难寻出路?
01 蓝海市场
占据GDP大头的票据,到底什么来头?
按照《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是以支付为目的的有价证券。
票据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承兑汇票,一种是商业承兑汇票。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都是前者。
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打个比方,两家企业,A向B进了一批货,双方签订了合同,约定半年后,A付款、B交货。
但A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马上付款给B,便拿着采购合同委托银行,开一张或多张承兑汇票。
因此,票据可以理解为,银行给企业开具的“白条”或“支票”。
对于B来说,如果他急需用钱,可以选择把票卖给另一家银行,或者中介。
当然,提前套现,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会有一定的折价,比如一张 100 万的票据,可能B最终只能拿到 95 万。
说起来容易,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票据,根本无法流通或激活,一直安静地躺在各家企业的保险柜中。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果藤金融CEO李春雷对一本财经称,中小企业的票据额度不一,期限不一,承兑行不一,比较零碎,增加了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的难度。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最喜欢做的,就是捡传统金融的“漏”——传统金融眼中的脏活累活,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金沙”。
如此,催生了可以打包小票的票据中介们,同时,也给了互联网金融切入的机会。
最火热的,就是理财类模式。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平台从B企业手中,将这 100 万的票的收过来,就会先从理财用户的手中,将 95 万凑出来,先给B企业。
半年之后,平台再拿着这张票去银行贴现,平台和用户,共同分享这 5 万的利息。
对于B来说,提前兑现,获得了现金流,用于再生产;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获得了利润——如此看来,的确三赢。
除了理财之外,还有很多平台属于“撮合”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接买方和卖方,某种意义上,就是把传统的线下模式,挪到了线上。
而他们的玩法,也还是集中在银行不愿意接单的小额票据领域。
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票据帮助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13 年 11 月上线的金银猫票据贷,据称是“国内第一家运作互联网票据的企业平台”。
此后,入场者逐渐增多,并形成三大派系。
第一派系,就是银行系。例如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平安银行的小票通。
银行系打的是银行刚兑的安全牌,相应地其年化收益率是几大派系里最低的。
第二,互联网巨头系,主要有阿里的招财宝、京东的小银票、苏宁及新浪的微财富。
这些平台主要是与票据中介等合作,依靠其流量优势做渠道服务。
第三,第三方创业平台,如金银猫、票据宝、银票网、票据客以及其他兼营票据的P2P平台等。
2014 年,票据行业迎来了集中爆发,票据理财也一度被炒作成“最安全”的理财。
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安全”也合理,因为只要票据是真的,最后付款方是银行,这应该算是稳妥的“刚性兑付”。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从互联网金融介入票据行业到 2014 年 10 月,已有了 100 多家以票据产品为标的资产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它们推出了 3156 多只票据理财产品,累计交易金额超过 550 亿元。
一时间,互联网票据被认为是可以重构银行票据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前景真的一片光明吗?
02 四处碰壁
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没想到两年之后,互联网票据就开始了洗牌和转型潮。
先是巨头的离场。
京东和苏宁的票据业务,曾被很多媒体拿出来比较,谁更有优势。而如今,虽然双方票据业务还在,而声量锐减,再无新的动向曝出。
很多巨头,也悄然抬高了票据的准入门槛,从此前的百元起投改为至少千元起投。
而 2014 年年底互联网票据平台中汇在线的跑路,更是将新浪微财富拉下水,一度被媒体曝出兜底 5000 万,将当年所赚全部赔光。
还有,网易理财原有的网易银票产品,已停止销售。
此外,很多互联网票据平台,也出现了倒闭和转型。
仅一年之后, 100 家平台,便锐减到了 50 余家。
“ 2015 年年底开始行情变冷,票据贴现利率走低,覆盖不了理财平台所需要的高收益,所以互联网票据平台要么陆续倒闭、要么转型了”,一位业内人士对一本财经表示。
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在当时的统计,票据的交易规模只有不到 200 亿元。在百万亿的票据市场的巨大盘子里,这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广阔的票据蓝海,互联网票据显然并没有展示出极强的吞噬力。原因何在?
首先是票据市场的动荡。
票据业务与货币政策呈现很强的周期正相关性。即,央妈放水,票据市场流动性便增强。而这两年货币政策从紧后,票据的流动减慢。
而票据的盈利性,又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之下,票据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就连传统票据行业的油水,都在持续萎缩。
2016 年,除年初、年末两个时点暴涨外,票据利率几乎一直呈现单边下滑态势,全年常态票价维持在3.3%以下。
如此低的利率,让互联网玩家哪有操作动力?
而另一方面,网贷行业的震动,也将互联网票据拉下了水。
在早期,票据产品虽然有“刚性兑付”的光环,但劣势也显而易见,收益率偏低。
通常票据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相比当时动辄12%的网贷行业,竞争力较弱。
所以,不少平台为了培育市场,只得采取补贴打价格战的策略。更有甚者,会采取造假的方式,例如没有真实的票据、贸易关系等,埋下种种风险隐患。
其后,网贷行业的整体洗牌衰落,某种程度上也牵连了互联网票据。
票据客CEO洪其华坦言:“严格来说,票据理财还是网贷的行业,未来还是要按照网贷的需求去整改。”
在一开始,就吃了亏,后来又被行业跌落拉下水——整个互联网票据,都让人觉得生不逢时。
当然,互联网玩家在这片百万亿市场中难以前行最大原因,还是因为票据行业的链条过长、水过深。
我国的票据有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做签发和承兑;二级市场实现背书转让、直贴、转贴等交易;三级市场可经由央行申请再贴现。一个长长的票据产业链最终止于到期兑付。
而这三个市场中,都有强大而顽固的坚守者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深深把控着每一个环节,难以撼动。
比如票据中介,在中国就是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群体。
这里套利者多,猫腻多。
上海某传统票据中介负责人李鑫海(化名)称,能量大的江浙地区票据中介一天可以轻松做 10 个亿的贴现生意,“甚至能控制银行的同业交易”。
更有甚者还做诈骗生意,比如冒称手中有票,交易完成后携款潜逃。
就像互联网难以改造租房中介一样,在票据领域,互联网也难以撼动这个灰色群体的生态和利益。
面对纷繁复杂的票据产业链,互联网玩家解决不了乱象,也重组不了产业链,只能在票据行业的夹缝中生存。
03 伪命题?
“互联网票据理财的模式,是一个伪命题”,李鑫海得出了如此结论。
他以自身平台举例:“我公司的交易量是在 5000 万- 2 个亿/天,但从规模上讲,只能算是小中介。曾经轰动一时的农行 38 亿票据大案,也不过是江浙地区一个中介公司一天的交易量。”
票据市场太大太大,互联网玩家切下的那点蛋糕,在传统票据从业者眼中,真的不值一提。
难道互联网玩家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吗?
也不尽然。
很多平台开始了转型和新模式的探索。
票据客从去年底,就开始了转型B2B平台之路。
洪其华对一本财经介绍称,票据客现在只将线下收集上来的一小部分票据放在自有平台,其余大概90%会供应给苏宁、京东金融等电商平台,交易量确实提升不少。
据松禾远望资本合伙人田鸿飞称,最近出现一批票据平台,是一种“以大拆小”“以小合大”的新模式。
比如,收一张 1 亿的票,再拆分融资;也可以收一百张票,再统一去银行兑现等等。
“这些模式,都加速了票据的流动性”,田鸿飞称。
“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身是个大刚需”,票据宝CEO李华军称,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票据市场就有机会。
除了转型和新模式的探索,技术也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出口。
“票据电子化,也会为互联网票据发展奠定基础”,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提出,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用区块链发行的公网票据。
在英国,一家名为Populous的初创公司,正在践行“区块链+票据”,而在中国,央行包括一些小的创业平台,也踏上了探索之路。
票据就如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是金融流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很大,机遇很多,但这个百万亿市场的互联网化,才刚刚萌芽。
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恐怕还需要深植行业中摸索,才能找到这个偌大迷宫的出口……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