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与MSN的合作是一场以IM名义进行的平台大战,主角是新浪,配角是MSN,而目标则是成为像腾讯那样的超级平台公司。
作者:孙泠
就在腾讯与360大战暂停的间隙,传闻已久的新浪与MSN的合作浮出水面。让人略感失望的是,此次合作没有涉及令人兴奋的资本层面,而是几乎全部集中在技术和业务层面,范围包括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网站内容和无线应用。假设一名典型用户在新浪开设了博客和微博,而每天的即时通讯工具是MSN,二者互相开放平台后,这名用户就可以在MSN上访问新浪博客和微博,同时也可以直接在新浪博客首页登录Windows Live Messenger并一键分享……。另外,MSN用户可以将自己Live Space里的日志、评论、照片、视频等全部信息完整地迁移到新浪博客。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描述上述合作内容,那就是“搬家”和“拉手”。由于微软明年3月将正式关闭在Live Spaces上的博客服务,因此MSN中国需要为即将流离失所的中国用户寻找一个下家,新浪成为Windows Live Spaces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合作伙伴。
“搬家”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而二者的“拉手”则被舆论赋予了“抄腾讯老底”的意义,认为此举是MSN和新浪UC在趁机抢夺QQ的市场份额。但易观国际发布的第3季度国内IM市场数据显示,目前腾讯QQ占据76.37%的市场,阿里旺旺以9.81%的份额排名第二;其次为移动飞信和MSN Messenger,分别占据5.55%和4.34%;Skype以2.08%的份额排名第五;新浪UC、网易泡泡和雅虎Messenger的市场份额均不超过1%。这就是说,即使后面的2~7名全部联合起来,依然难以撼动QQ在现有IM市场的统治地位。因此,MSN用户数量的增加只是3Q大战这一时间点的市场反应,并非新浪与MSN合作的深层动因。
这是一场以IM名义进行的平台大战,主角是新浪,配角是MSN,而目标则是成为像腾讯那样的超级平台公司。在微博推出之前,新浪一直有个摆脱不掉的隐忧,就是它的海量资讯难以搭建起具备足够粘性的平台。虽然很多用户每天上网的首个习惯就是打开新浪网站浏览,但浏览这一行为本身缺乏粘性,因此除了弹出和边栏广告外,很难再挖掘出其他的商业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浪的主要营收全部来自于广告和无线增值业务,最高时期广告收入几乎占新浪全部收入的80%。作为中国互联网元老级的公司,新浪2000年就实现了在美上市,却在后来的十年中眼睁睁地看着 2001年诞生的百度和1998年诞生的腾讯从身边轻盈超越,市值超过百亿美元。腾讯和百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平台身份:依托IM、搜索等互联网基础应用,平台级公司建立了广泛而稳固的人际网络,并在上面植入多种应用。平台型公司基因中携带的用户使用粘性,使得其可以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增加收入来源。
第三季度国内IM市场份额
这也许就是新浪目前急于向平台型公司进行转型的原因,机遇则来自新浪微博。诞生两年以来,新浪微博的风头已经迅速超过了新浪博客,而且在用户实际浏览时间上也大大超过了新闻资讯。虽然微博目前尚未盈利,但这一粘性极强的应用无疑让新浪从中看到了成为继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之后中国第四家平台级巨头的可能性。打通微博与主流IM的通道,是新浪战略布局的第一招:与MSN整合后所提供的服务将对用户产生更加强的粘性,新浪微博的领先优势由此进一步得到巩固提升。
MSN 中国虽然在近几年与多家公司进行了战略合作,但这些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出售频道资源为代价,难以改变其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滑落、盈利不佳的局面。作为一家外资背景的互联网公司,MSN重蹈了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陷入泥潭”的覆辙:战略模糊、行动犹疑使得MSN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此外,由于MSN服务器不在中国本土,2009年曾因光缆断裂导致国内MSN用户无法登录。目前来看,MSN的唯一机会是开放平台,整合新浪的博客与微博、金山的杀毒、微软的BING、糯米的团购、网易的游戏等应用,成为一个相比腾讯、新浪来说更加松散的平台。
目前来看,最有可能挑战新浪微博的还是腾讯微博,而腾讯依赖的优势依然是平台:看来,新浪的“平台”梦想前景值得期待,但与腾讯恶战一场在所难免。
来源:IT经理世界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